Show newer

主要就是當一個人很努力地去做1的時候反而更好操有人懂嗎

:ablobcatknitsweats: 我已經調理好了覺得自己做1做得很好的老婆也很好入就這樣了,老婆心裡的男友力我心裡的倒貼0💪

群友太懂邱了果然是把ak當性感水管工了
最希望網友來嬤別人的1的時刻

手机的「滑动」是一种极端简单但是又能够带来强烈刺激的动作。「不需要付出精力」就可以得到投喂。单纯通过一个「滑动、解锁、下拉」的动作,就可以得到满足感。好像一种药,连接在身上的一个泵,按一下之后就会有「有趣」滑入脑海。人并没有需要向外投注什么,仍然处于一种被喂饲的消极状态。看到的内容应当是足够短、足够简单,可以迅速被理解的:在滑动的那几秒钟之内,可以接收到的信息。而不是大段的、需要理解逻辑关系的,或者隐晦的、暗喻的、曲折的表达。

相较于电脑、平板,手机与身体的关系似乎远为不同。并且,手机的影响也并非单纯是「互联网」而已——并不是互联网单纯通过手机被「导向」了人,手机的物理性质应当也反向形塑了互联网的模样。手机的「身体性」是不同的,手机与身体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随身携带,轻松地拿起和放下,与手的大小近似,以一个手指进行操作——总之就是尽可能地「平滑」。而且相比于键盘机的年代,手机屏幕变大,以及用户越来越适应于更小的屏幕,在手机上完成大量的娱乐活动便如此被接受了。

印象中原先看电影会在MP4上看。真是「下载一代」,因为MP4没有联网的功能,也没有在线影视(流媒体?)的APP,当时APP的概念应该还是很弱的——所以必须通过下载来向MP4里传电影。如果家里不知道怎么下载的话——因为当时还小,其实当时BT文化应该相当发达,下载是比较容易的,版权意识也不强——就可以去街上的店铺里帮你传。

互联网生态确实是已经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变,「下载」在大多数时候成为一个相当不必要的行为。从出生的年代来说,刚好是可以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成长,又体验到「下载文化」的互联网的年代。再早一点,或许早十年、十五年,互联网应该是在「有记忆」之后才开始出现。如果再晚十年,那么有记忆的时候,已经几乎完全不需要「下载」这个行动了。之前看到的「下载一代」这个词真的是很贴切。

互联网的生态当然可以说「越来越发达」了——每一个可以想象的功能,都有对应的APP,乃至于其实我们不说「软件」,默认这件事情应当在手机上发生,而不会在电脑上发生。小时候面对的大概是一个相对粗糙和「打开」的环境,能接触到的很有限的互联网很多都是以网页形式呈现的:4399和各种网页游戏——啊,QQ空间——以及大概优酷、土豆之类的视频网站,还有这样那样的论坛。以「软件」形式出现的,大概是当时游戏的各种客户端,其它也没有什么印象。最早发现「原来有这么多软件」,是家里有了iPad之后,从Apple Store上受到的冲击——iPad上面就变成「基本上只有软件」,浏览器的意义几乎为零。 而现在大约从WEB时代走进APP时代,呈现出来的一切都被精美地打包完毕,只能看到严丝合缝的外壳,对内里究竟是什么样,甚至都很难产生探索的想法——无从下手。在网页上,至少一切都是在浏览器上发生的,总能用一些这样那样的插件去实现一些想要的功能——尽管一点代码也不知道,但是仍然有许多可以做的事情。而APP则完全夺走了用户的控制权,直接进入了一个由APP本身制定规则的世界。面对网页,体验上有点像是我平视桌面上的一个东西,我可以摆弄它、揉捏它,至少我可以阻止它咬到我;面对APP,则感觉像是进到了一间并不属于自己的屋子,所有东西都固定在地上和墙上,它要把我一口吞掉也无可阻止。网页的边界好像要弱一点,无法实现某个想要的功能,仍然可以找各种各样的方法来绕过限制;而APP的边界就是边界,没法点击、没法保存、没法跳转,那就是这样了。二者在开放性、自由度和控制感上的体验大不相同。

「滑动可以获得刺激」这件事情好像并不是那么自然而然存在的。比如说拿出游戏机来打游戏,也并不是点一下几秒钟就可以获得反馈,仍然需要投入注意力进去,操作、思考、观察。即使为了适应更碎片化的时间,一局游戏的时间是越来越短的,但是仍然不可能缩减到「滑一下」的地步,总是要有互动和操作的。不过更接近「滑一下」的,可能是并没有明确意义的小游戏:比如抓大鹅,没有明确的背景、故事,只是一种「令人满足的操作感」,还有沙威玛可能也是类似的。

是无数个意义不连续的瞬间,比如在手机上花的十分钟时间,可能是十个一分钟,更可能是很多个一秒钟——每一下滑动都与另外一下滑动没有连续的意义。前一条微博和后一条微博没有意义上的连续性。这与十分钟的视频,十分钟的阅读,十分钟的游戏都不同:「上下文有联系」,有意义上的连续性。内容的「质量」某种程度上说是相当因人而异的评价,很多时候只是喜好的不同而已,硬要说某一种内容或者形式的质量更差,时常会引发一种过度概括,或者只是在重复一种偏见而已——所以用质量来评价是不准确的也是危险的,就好像年龄大的一代人总会觉得年龄小的一代人「看到的东西质量更差」「品味不好」,很多时候是喜好的不同。但是有一些观察的方式,可能可以稍稍远离一些这样的偏见:比如意义的连续性,比如节奏的加快——流行音乐的节奏比古典乐要快,「在⾳乐领域,如果⼈们将对古典作品每隔⼗年的平均演奏时间进⾏⽐较的话,也总是能够看到,⾃从19世纪以来对这些作品的演奏速度多少是加快的了」。

印象中视频的长度是越来越短了,之前体验是视频的长度至少是按照十分钟来计算的——回头搜了一下之前看的游戏教学视频,没想到这个优酷的帐号还保留着之前的视频,大概是十年之前,平均的视频长度有三十分钟。现在的视频大概是按照秒来计算长度的,十分钟的视频似乎已经算是一个相当长的视频了,和「滑动刷新」的动作匹配的,应该是三十秒到一分钟的视频——而且很常见的是,一分钟的视频实际上是很多个小的视频的拼接。于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意义的单元变得更小,意义的连续性变得越来越弱乃至于没有。于是「新」本身就似乎成为与刷新的动作相匹配的唯一意义——只是想要看到不一样的东西,那么至于这个东西究竟是什么,究竟是否喜欢,没有那么要紧,因为可以滑动手指直接跳过,最多也就是一分钟的时间。

让人联想到《动物化的后现代》里的讨论,东浩纪用了「资料库文化」这样一个词,用来指代一些角色只是「萌要素的结合体」,从诸多资料库当中的要素里抽取出来组合而成,而并没有「对应一个更大的世界观或者更大的故事」——比如说,新世纪福音战士对应着一个更大的背景设定,除了漫画和动漫中讲述的故事之外,还有诸多未讲述的故事,可以组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有「从小故事到大叙事」的投射。

某种意义上,更短的内容、更不连续的意义,或许也也可以用「资料库文化」来描述——「要素过多」就是一个很贴切的词,在一个创作内容当中揉合了各种梗,而这种「梗」即是资料库当中的要素,各自之间并不会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不会像爱手艺老师的克苏鲁一样,尽管一开始没有「编织」的意图,但是读者们会希求一个有逻辑的、有大叙事的克苏鲁世界观。在几十秒钟的视频里,只需要尽可能多地呈现出要素,给用户相应的刺激,就达到了目标。

将耐心的减少归结为个人的「抵抗力不足」一定是错误的——就好像把室内温度调低,然后指责大家不耐寒一样。人一定更倾向于走环境所提供的阻力最小的的道路,抵抗环境的影响不仅需要付出努力,也许要一开始的「自觉」——就好像父权制是每个人的「出厂设置」,是这个父权制的社会给所有人提供的阻力最小的道路,「符合性别规范」是每个人在有意识之前的自然选择(没有选择),而意识觉醒之后也仍然要付出努力去走与一条不同的努力,对抗这种阻力。相比之下,耐心的减少似乎更多是一种个人的议题而非社会结构的议题,所以也没有多少理由要去改变这种状况。只是说,如果把「世风日下」的责任加诸于更新一代的个体身上,无疑是不公平的。

那么,这背后的动力机制究竟是什么?是什么让内容生产者去倾向于大量地生产这样的内容,进而使整个环境改变呢?至少并不会是「因为大家开始喜欢这样的内容」「因为内容生产者的品味改变了」,如果把整个内容生产视为自由的生产者和自由的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大概是太过单纯了——应当有许多的外部机制在型塑整个群体的喜好和倾向。诸如,在消费者端,或许常见的说法是「碎片化的时间」对应了「碎片化的内容消费模式」——但是这二者的因果关系并不是很明显,十分钟其实既可以用来看一段连续的内容,也可以用来看很多不连续的内容。某种意义上说,又要回到「手机」上去:因为手机和书一样是可以随身携带随时掏出来的东西,而前者的吸引力一般而言比后者大得多,「掏出手机」的下意识动作又没有丝毫的阻力。或许会更倾向于认为,人的注意力更容易投向手机,而更多地受到其内容的影响。

在生产者一侧,大概是因为生产短而夺人眼球的内容是被鼓励的,这应当是一个通用的现象——花边小报的读者一定是比严肃读物的读者要多的,简短而不准确的标题党肯定要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只不过这里的「边界」在哪里,应该是和载体有关的:报纸的内容尽管短小,但是总量有限而且「稳定」——稳定指的是不会出现「刷新之后再也找不到」的现象,翻过去只要翻回来就好了;但是社交媒体、流媒体上可以接触到的内容,是字面意义上的无限——只要想要永远有不同的内容,而报纸翻烂了也只能等明天的新一期。而且,大部分的内容处于一种漂流的不稳定状态,滚滚向前的洪流当中的一片树叶,大多数内容不会再看到第二次——这也许就产生了强烈的「错过恐惧症」,进而有互联网仓鼠的行动,不知道是否所有用户都会有这样的体验:硕大无朋的收藏夹。

APP也提供了与内容相匹配的「物理机制」,这或许也可以看作对于内容生产者的一种引导、激励乃至「强制」——假使我们暂时不考虑完播率、点击量等等工业资本主义的量化指标产生的「异化」。视频从横屏到了竖屏,似乎是方便手持然后用大拇指「滑下一个」——横着拿手机有时候需要两只手、操作起来也不那么方便,变成一只手之后,就更容易了。「切换」的一切阻碍都消失了,变得空前容易、空前平滑,就是一个符合(手机时代的用户)直觉的「上滑」操作,只需要大拇指的小幅度运动。而不需要「点击右上角——退出——寻找下一个视频——播放——全屏」这样的过程,下一个视频就会直接无缝地呈现在屏幕上。

《注意力分散时代》里面用的还是网页的例子,“在不同网页之间掠过的体验是无缝的,隐藏了无尽的点击和恍惚状态”,那么这种无缝的状况就被下滑刷新短视频的物理操作给进一步完美了——不太能想象比「大拇指移动」更小的动作了,或许是捕捉眼球动作吧?在《运气的诱饵》当中描述了赌徒如何进入心流或者说「迷境」状态:赌博的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次又一次的下注,赌场的设计让赌徒不需要站起身来购买游戏币,于是这种迷境状态不会被打断。同样地,手指上滑不需要进行「退出再进入」的操作,不会打断「不停滑动」所产生的心流。这种「无缝」状态也对应着韩炳哲所说的「无摩擦、平滑」的描述:没有减速的契机,所以也失却了作为反思的前提的「时间」,遗失了爬出光滑的井的机会。

社交媒体的含义实际上完全扩大了——如果我们认为「社交」指的是和认识的人,或者想认识的人之间的联系的话。也许最初的含义是「邮箱」的一种代用品,我与我的社交媒体上的朋友是「两个活人」,进而二者之间有相互说话的可能性——小时候的QQ空间大概是这样的一种体验。扩大一点的含义,则是「我喜欢的人」,大概是一个集市上我可以去围观各种各样的摊位,但是并不一定摊主会和我有什么交流,变成了一种单向的「跟随-被跟随」的关系。再扩大一点,现在的微博给我的体验,则是「人的属性」反而不占据主导地位,更像一种无生命的「场」,是不同的话题之下聚集起来的意见和声音。「微博热搜」似乎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谁说了什么实际上是不重要的,似乎再没有什么需要被关注的意见领袖,重要的是「大家在讨论这个话题」,而微博成为接触这些声音的通道。于是,这和最初的「社交」的含义似乎已经是相去甚远的。

这几天总能看到一个合肥工业大学的在那上蹿下跳秀学历心情只有我以前一直以为合肥工业大学是科大又名原来真有这个学校?就这也配出来秀学历?能不能回到那个top3五所学校之外都不敢秀学历的时候男的上个破985211真以为自己多牛逼了?

现在大部分时候看男的胡搅蛮缠只会觉得一群小丑男的都给我去死,这次真情实感气到是因为又看到我初中一个男装女在微博做kol的贱格语文老师还在逼逼叨叨男的整理一下下体女的要多宽容,我高中下铺就是他班上的学生,有一次我们宿舍夜聊的时候聊到遇到的露阴癖,几乎所有人都有过和露阴癖正面打交道的经历,下铺就是在市图书馆遇到对面一个男的对她打飞机,她不知道自己该不该跑,又不知道自己该不该举报向谁举报,这个男的之后遇见她还想搭讪她加她微信,她没给,我们都说做得好但当时就应该把这个男的骂一顿
希望我的好下铺和很多像我的好下铺这样的乖女孩以后都能知道这种男的首先应该让他进警局然后上法庭,然后这种贱格男老师全部早点领不到绩效

dllm又有了感冒里不可缺少的体验咳嗽流鼻涕整晚睡不着

和广东直男嬷嬷说我对上海只有海伦路附近有印象,说出口的那一瞬间觉得卧槽戆卵的人生就这么苍白、干枯、无力!

从开始搞偶像开始我的想法就是我如果要追求歌舞双全我为什么追偶像?我自会分辨谁唱得好唱得烂,但听偶像现场翻车是我的乐趣,喜欢看一分的人竭尽全力也比看自视甚高的四分普人被捧上天其实只是在矮子里捧高个来得好 :ablobjoy:

朋友们,麦当劳治头痛套餐McMigraine真的管用……今天出门穿少了➕没吃东西➕玩的太开心有点缺氧➕昨晚没睡好多重debuff导致头风发作整个人都要痛到呕吐突然想到前两天在📕看到的麦当劳治头痛,马上跑去买了可乐几口下肚已经缓解了好多! 药方(?)就是大薯➕可乐

大薯:盐分➕碳水 钠离子电解质➕提升血糖
可乐:咖啡因 收缩血管
救命恩人麦麦!

暑い日がまだまだ続きそうですがどうぞご自愛ください。

卧槽第一次收到这个结尾的邮件有点太礼貌了,让我自爱。。。

顶流和他的糊逼演员哥哥,太原耽了(别嗑了

老表还骂一个大男人时常挽着我牵着我袭击我像个男女朋友结果镜头每次扫到他还不是被姜涛挽着拖着???卧槽大表姜这么好磕怎么没人嗑我服了

Show thread

看澳洲行姜涛真的就总是莫名其妙地出现在老表旁边勾肩搭背的好恐怖的粘着系男子啊 :blobcatscared:

这两天清醒的时候可能不到八小时导致现在烧退了睡不着了……服了!

neru的水着居然拍得还可以没什么讨好感……虽然对这个女偶像毕业转行做女演员了还得出水着写真的世界还是很无语

每看一次铃木亮平都觉得这憨厚的脸,雄壮的身材,和有点可怜的眼睛,都是我的梦中情壮受啊……!好色情!

我对上海人吃饭的迁怒就是上次广东直男嬷嬷带我去吃了花雕鸡我真的难以想象这是上海最有名的菜品和餐馆之一后面问了上海酒友都说是正宗的味道……………………………………
请上海人独立行走不要把这个说成粤菜广东人不会吃这种肉都是散的鸡

Show older
椰!

椰站(coconatsu.co)为个人实例,若有朋友想要加入请联系本站管理员账户。plus.真的很想吃椰子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