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骂了即使现在有时候我也只能靠写字和日本人交流
1884年春,江户幕府儒官林罗山第12代哲嗣林学斋为清政府驻日外交官黄吟梅举行家宴,日僧高冈殷勤作陪。屋内半晌不见动静,仆人深感诧异,走近一看,惊讶地发现:三人宛如哑人,时而以手摹画,时而相视而笑,不停地在纸上涂写。于是奔走相告:文昌帝君的侍童——天聋和地哑降临老爷家了!
无独有偶,相似的一幕也出现在著名汉学家冈千仞府邸。晚清驻日使节沈文荧应邀做客,两人觥筹交错,以笔代语,一语不发。一旁殷勤服侍的冈妻不由地嗔怪:你俩一声不吭,表情和手势酷似哑巴。何苦作“哑饮”来着?!
这两则轶事发生在130多年前,均是由笔谈引发的“误会”。所谓“笔谈”,《汉语大词典》有一精准的界定:谓书面谈话。亦即通过书写进行交谈。明治时期,日本人不会说汉语,但擅长书写,而中国人不谙日语,于是往往以笔代舌,开展交流。笔谈与唱和、序跋、书信一起,成为当时中日文人间盛行的交流方式。